二人台,一种近二百年来兴起于中华大地的民间艺术,久经风霜而不失芳华。因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,故名二人台。它萌芽于山西河曲,成长于内蒙,活跃于晋、陕、蒙、冀、甘、宁。它是由勤劳勇敢的山西河曲人民以河曲民歌、陕北信天游为基调,结合内蒙古漫瀚调、蒙古短调呕心沥血而筑成。由于其表演形式多种多样,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,因此由最初的百姓传唱,逐渐走上历史舞台。也正因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性,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河曲县三大国家级非遗之首。
今天我们就有幸探访了一位拥有多年舞台经验,现任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团长,也是非遗传承人——王掌良,并对他进行了一次专访。王团长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二人台的起源发展及其所拥有的文化内涵,和现阶段发展所遭遇的困难。
王团长15岁开始学艺,他经历了那个潮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碰撞的大时期,在身边不少人准备放弃的时候,却默默坚守了下来。他告诉我们,他对二人台事业发展的坚持不懈,来源于他对河曲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的执着。也正是在这种心境中,他不断努力学习,不断创新,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来提升二人台的知名度,得到外界越来越广泛的了解和关注,让更多人去欣赏喜爱它。
在王团长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,二人台有五种表演形式,分别为打坐腔、音乐、小戏、曲艺、舞蹈,同时还有着自己特有的乐器:“四胡”和“枚”,在表演过程中语言多使用方言,以达到押韵的效果。为了使更多的人接受、理解和欣赏这门艺术,演员们外出表演时尽可能使用普通话表演,使得这门艺术大众化。演员招收也从以往的收学徒,转变为现在面向各大艺术院校毕业生和社会上文艺爱好者选拔。
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艺术,它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。专业人员稀缺是最迫切的问题,据了解,现如今当地专业二人台演员不足百人,大多表演者是乡村的非职业人员。尤其是在在新生代青少年中,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的寥寥无几,更何况其流行地多在黄河中游两岸及长城内外的农区,因地域偏僻,交通不便,给挖掘、整理、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。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,许多曲目、剧目濒临失传,急需抢救、保护。目前河曲二人台文化年龄最高传承者现年已82岁。
最后王团长指出,近年来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帮扶下,河曲二人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。接下来在当地政府政策的帮助下,准备开始实行“二人台进校园”活动,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了解自己家乡的深厚底蕴,让这种文化深入校园,深入课堂,从而达到深入人心,人人传唱的效果。让河曲二人台走得更高,走得更远,一如那鲜艳的海红花开遍整个河曲大地,中华大地。(文理院:孟源)